學名:Ostrea spp.

中文名:牡蠣,蠔,海蠣子

體長:通常長10~15厘米,大者可達50厘米以上

體重:通常45-60克,最重記錄可達3千克

壽命:尚不明確

食性:雜食,進食方式為濾食

繁殖:有性生殖

分布:世界各地沿海

展示地點:長隆飛船樂園-亞細亞星球

生物特征

  • 泛指所有屬于牡蠣目牡蠣總科的雙殼綱軟體動物。
  • 牡蠣科僅牡蠣(Ostrea L.)一屬,世界總計約有100種左右。我國沿海的牡蠣種類,據(jù)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956年調查,接近20種。
  • 本屬動物早期即固著于他物上生活,故貝殼形態(tài)有各種各樣的變化。貝殼有左右兩片,形狀不相等。左殼較大而凹,固著在他物上;右殼較小而平坦,呈蓋狀。貝殼表面生有鱗片,并常有其他幼小的牡蠣固著。
  • 牡蠣的軟體部為左右外套膜所包被;鰓兩對,較發(fā)達。唇瓣呈三角形與口相近。食道大,后接帶有晶桿及胃楯的多皺褶胃,腸自胃的腹后方至腹部閉殼肌下方上折,經彎曲轉向后方,末端游離,開口為肛門。心臟在圍心腔內,位于閉殼肌前方。有腦臟等若干對神經節(jié)。腎臟左右各一,腎管開口于腹嵴末端即閉殼肌腹部與生殖孔相連的泄殖孔。

?

e3db60b4ef3f30ca.png

食物

  • 固著生活,濾食浮游生物。

分布

  • 除極地和寒帶的少數(shù)地區(qū)外,牡蠣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,棲息在中潮區(qū)至水深數(shù)十米處。種類生態(tài)因地而異。水平分布主要受溫度、鹽度支配。

棲息地

  • 牡蠣棲息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處。

繁殖

  • 牡蠣為不完全雌雄同體,有性反轉現(xiàn)象,在某一階段可以由雌變雄,或者由雄變雌,到了另一時間又能再轉變回來。原因可能與季節(jié)、溫度、鹽度等條件有關,營養(yǎng)條件優(yōu)越時,雌性比例高,反之,雄性比例高。
  • 有異體受精,也有自體受精。
  • 牡蠣的繁殖方式有兩種:①幼生型。精、卵在親貝鰓腔中受精發(fā)育,面盤幼蟲期后游向海中。雌雄同體者為主,卵及初生幼體均較大,但產卵量少,以密鱗牡蠣、食用牡蠣為代表。②卵生型。精、卵排到海水中受精發(fā)育,雌雄異體者為主,產卵量大,卵及初期幼體均較小。褶牡蠣、近江牡蠣、長牡蠣、大連灣牡蠣等大多數(shù)種類都屬于這一種。
  • 卵生種牡蠣生殖腺飽滿后,只要受外界的影響即會開始排卵、放精,像是暴風雨后的鹽分變化、滿潮露出的溫度變化等(滿月的滿潮排卵放精最多)。
  • 幼蟲發(fā)育經歷三個階段:1)擔輪幼蟲,2)面盤幼蟲,3)匍匐幼蟲。擔輪幼蟲是一種自由游動的幼體,擁有毛發(fā)狀纖毛,用于游動。在面盤幼蟲階段,幼體會發(fā)育出第一個殼和一個叫做面盤的器官,面盤上有一圈纖毛,用于游動和覓食。最后,匍匐幼體階段的特征是發(fā)育出“足”,用于探測基質并尋找合適的附著點。一旦附著點固定,牡蠣就不再移動,被稱為幼苗。牡蠣的外套膜隨著個體的成長,持續(xù)分泌建筑其含有高量鈣質的外殼,保護柔軟的身體。幼苗會長大成熟,并開始釋放精子或卵子進行繁殖。

?

89666734479695cf.png

?

行為

  • 牡蠣是濾食性動物,需要吸入大量的水來進食和呼吸,但它們的瓣膜并非一直處于打開狀態(tài)。即使長期浸沒在水中,它們也會定期關閉瓣膜進入休眠狀態(tài)。它們的行為遵循非常嚴格的晝夜節(jié)律。在小潮期間,它們的閉合時間比大潮期間長得多。
  • 一群牡蠣通常被稱為牡蠣礁或蠔礁。作為關鍵物種,牡蠣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。牡蠣殼的堅硬表面和殼間的縫隙為數(shù)百種動物,如海葵、藤壺和貽貝等,提供了棲息之所,其中許多動物是大型動物的獵物,如鱸魚、石首魚(黃唇魚屬于石首魚)。

保護現(xiàn)狀 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
  • 暫無。
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,為了有更好的體驗,請將瀏覽器更新至最新版本!

頂部